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以甘肃为例,对其境内西北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西北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构想,供西北丝绸之路旅游的深度开发参考。
关键词:甘肃 丝绸之路 文化旅游资源 分区开发
一、“丝绸之路”东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丝绸之路”东段,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区域”的整体开发战略。一个中心,即以天水市为中心,两个区域指北边的庆阳、平凉,南边的陇南、甘南。
(一)一个中心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天水,是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重镇,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等五大文化旅游资源。天水已将文化旅游作为富市的战略之一,目前已经开发了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今后应重点开发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提升其丝绸之路东段旅游中心的地位。
1、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秦安大地湾遗址是我国继西安半坡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其最早的遗存距今8000年,把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向前延伸了1000多年,刷新了6项中国考古之最,即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1】目前,秦安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设计于2003年初通过专家论证。秦安大地湾遗址的旅游开发,将使“8000年的华夏文明看天水”成为世界文化的旅游理念。
2、先秦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天水是秦人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以非子为代表的秦人祖先在天水缔造了强大的秦族,孕育了秦国的诞生,为秦国东进,攻灭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水有秦人早期活动遗址、秦文公墓、秦简及礼县秦公大墓、西犬丘、西垂宫等秦人遗迹多处。1993年,在陇南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发现了秦贵族和秦公两大墓葬区,经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专家研究考证,被确认为“秦四大陵园中的第一大园,即西垂陵园”【2】。有关专家认为,秦西垂陵园的发掘是20世纪继敦煌藏经洞和陕西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冶金、铸造、礼制、陵寝制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缺。西垂陵园展示秦国早期陵园的的自然风貌,先秦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先秦文化看天水”, 西垂陵园的保护与开发对发展先秦文化旅游具有重大意义。
3、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天水素有甘肃东大门之称,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三国时期曾是魏蜀相争的军事要冲,战事频仍。天水留有众多的三国古战场和轶闻典故,如六出祁山、失街亭、诸葛军垒、木门道,都可以在天水寻觅到踪影。天水应该打好“三国”牌,使“三国文化看天水”成为三国文化的旅游理念。
(二)南北两个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1、南部陇南、甘南地区。陇南、甘南不仅自然风光绮丽,而且人文旅游资源积淀丰厚,极具开发价值,然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旅游基础设施差,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亟待规划、开发和保护。
陇南地区与天水市相连,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著名历史文化遗存而著称。境内有祁山、阴平关古道、白马氐族仇池国等东汉、三国文化遗址10余处,有东汉书法三宝之一的“西狭颂”摩崖石刻,有全国最早的同谷杜甫草堂,有法镜寺、八峰崖、佛爷崖、罗汉洞、大云寺等石窟艺术,有西坡琵琶崖、文县天池、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等自然景观,有白马藏族的采花节与陇南高山戏、花灯戏、影子腔,堪称古老民俗与戏曲的活化石。这些自然景观、古文化遗址、石窟艺术、戏曲民俗,均是有待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
甘南地域辽阔,历史悠久,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寺洼文化都曾驻足其间,佛教寺院星罗棋布,有建于1709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有位于卓尼县的建于元初的禅定寺和位于甘川交界的郎木寺。在甘南,一年四季中,宗教活动及民俗节日接连不断,形成奇特的人文景观。如农历正月法会、七月法会、九月法会是宗教活动的盛典。其它民俗民间节日如“插箭”、“娘乃节”、“香浪节”、“莲花山花儿会”、“朝水节”、“灯棚会”、“万人拔河比赛”等也是各领风骚。“卓”、“依”、“谐”、“则柔”、“格尔”,《格萨尔王》说唱,拉卜楞特有的“南木特”藏戏等民族民间艺术表演,这一切构成了甘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范畴【3】。还有甘南藏区人们的豪爽性格及其民间的婚嫁、丧葬,种类繁多的服饰,独具草原特色的饮食等,处处显露出这片土地既淳朴古老又雍容华贵的民族文化特色。
2、北部庆阳、平凉地区。这个地区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积淀十分丰厚,遗址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璀璨夺目,但由于离中心城市和丝路主干线较远,开发的力度不够,深度开发迫在眉睫。
丝绸之路自咸阳北上,进入华北黄土高原的西端——陇东黄土高原,这里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节点。陇东有著名的西周文化带、泾渭文化带和陕甘宁边区。有秦直道、万里长城和历史最悠久的窑洞民居,有以南北石窟寺、莲花寺摩崖石刻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有众多古塔、碑刻,堪称古塔碑林博物馆,有以道情皮影、庆阳琐呐、香包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有中国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 “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陇东黄土高原的辽阔可见一斑。文化底蕴深厚的陇东黄土高原,仅小香包就做成了大产业。启动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所形成的文化产业,将是陇东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丝绸之路”中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丝绸之路”中段,实施“一心一圈四射线”的整体开发战略。一心即以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为中心,一圈即白银、临洮、刘家峡、天祝等所临区域,以2小时车程为限构成一个“都市休闲文化旅游经济圈”,四射线即从兰州向东至指定西、陇西;兰州到临夏;兰州到白银、景泰;兰州到河西走廊端口乌梢岭。
丝绸之路从陇东南进入陇中地区,有北、中、南3条线路,沿线文化资源丰富密集。北路从陇东沿祖厉河西下,在靖远的鹯阴口、索桥渡口过黄河,经景泰、大靖,进入河西走廊。中路从兰州渡过黄河,经永登进入河西走廊。南路从永靖临津关渡口过黄河,经青海民和、乐都、西宁,从祁连山的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4】。丝绸之路在陇中三过黄河,渡口周围的靖远、景泰、白银、兰州、永靖,从古至今都是文化兴盛之地。兰州、景泰的黄河文化、永靖炳灵寺的石窟文化、陇西李氏文化、临洮老子文化,是陇中地区极具开发潜力的文化品牌。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处于“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中间部位,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五泉山、白塔山两个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公园景区,有高度浓缩黄河文化的“百里黄河风情线”,有中外游人都喜欢的兰州小吃“牛肉面”,有著名的优秀刊物《读者》,青城古民居,永登鲁土司衙门等。向东发散到陇西、定西,主要开发陇西李氏文化、定西彩陶文化、临洮老子文化;向北发散到白银、景泰,主要开发景泰黄河石林,联动宁夏;向南发散到临夏,重点发展伊斯兰宗教文化、临夏红园园林文化、炳灵寺石窟文化;向西发散进入河西走廊,主要开发猪驼山、天堂寺等藏传佛教和土司文化旅游资源。
三、甘肃省“丝绸之路”西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丝绸之路甘肃段北、中、南3条线路,最后都进入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孔道河西走廊,经汉代河西四郡——凉州、甘州、肃州、敦煌,出唐代诗人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两关——阳关、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丝绸之路甘肃段北、中、南3条线路进入河西走廊后,历史文化底蕴更为深厚,集石窟文化、长城文化、寺庙文化、简牍文化、民俗风情文化于一体。甘肃省“丝绸之路”西段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实施“鱼骨状”整体开发战略,即以“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为主要节点,沿“廊”向南北纵深开发。具体而言,应该将河西走廊打造为五个“文化走廊”【4】。
1、石窟走廊。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河西石窟,绵延1600多年,横跨1000多公里,是中国石窟艺术博物馆和精华所在。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特色文化的龙头品牌,武威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的鼻祖,安西榆林窟、马蹄寺石窟群,是汉传佛教石窟、藏传佛教石窟、西夏洞窟交融荟萃之地。河西走廊是北传佛教交流传播之地,敦煌有“华戎交汇一都会”的美誉,提出“中国石窟看河西,北传佛教看河西”的理念,甘肃石窟艺术旅游将扩展到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全线。
2、长城走廊。引人瞩目的是万里长城与丝绸之路并行,成为独特的风景。丝绸之路甘肃段保存着战国、秦、汉、明四代长城,全长4500公里,长城沿线关隘、城堡、烽燧林立,各种文物、遗物、遗迹相当丰富。既有历史记载,又有美丽的民间传说,是长城学的研究基地,是名符其实的长城博物馆。万里长城的西端雄关——嘉峪关城楼及长城博物馆,早已成为长城文化旅游热点,提出“四代长城看甘肃”的理念,长城文化旅游将扩展到陕、甘、宁全境及丝绸之路沿线。
3、寺庙走廊。寺庙作为宗教的衍生物,像宗教一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中国灿烂的文学、艺术、建筑及民俗领域中,寺庙的影响显而易见。寺庙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特殊关系,显示了它的当代价值。河西走廊有很多寺庙没有得到保护利用。旧志称张掖是“半城塔影”,“遍地古刹”。河西走廊要以西夏大佛寺、武威文庙西夏碑、武威西夏博物馆及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洞窟为重点,整合神秘的西夏文化资源,提出“西夏文化看河西”的理念,与宁夏西夏文化相联接。
4、简牍文化走廊。著名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都出土于河西走廊。简牍与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的伟大发现,甘肃出土的简牍以汉简为主,此外也有战国秦简和魏晋简,更有唐代吐蕃文、宋时西夏文木牍。简牍学早已成为世界显学【5】。经过几代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甘肃在简牍的发掘、考释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甘肃应该提出“简牍文化看甘肃”的理念,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全省已发现的简牍集中起来,建专馆保护,集中省内各科研单位的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利用海内外简牍领域早已采用的一些先进设备,加快简牍的整理研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甘肃简牍数据库,为以简牍为资源,生产文学、戏剧、影视、音像、艺术品多种文化产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搭建平台,使简牍文化成为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品牌。
5、民族风情走廊。河西走廊历来是多民族融和的重要地区,有24个民族,肃南裕固族、肃北“高山蒙古族”、阿克塞哈萨克民族风情独特。这里民族民间文化得天独厚,嘉峪砚、夜光杯、民族服饰、民间社火、民间鼓舞、民间戏剧、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节会、民间风俗、草原游牧文化、大漠戈壁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有待保护开发的文化产业宝库。河西走廊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应成为甘肃文化产业的王牌和发展经济的引发器,要提出“民族文化看甘肃,民间文化看甘肃”的理念,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中心,致力于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率先把具有垄断性质的多元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打造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赵剑夫,21世纪甘肃旅游发展战略[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2]李并成,论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4).
[3]孙家正,关于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建设问题[J].新华文摘,2000(12).
[4]魏晓蓉,甘肃特色旅游与文化底蕴探索[J].开发研究,2000(5).
[5]高伟江,徐新荣.基于经济合作的丝绸之路开发[J].改革与管理,2005,(3).
The Strategic Concep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Gansu
AN Zhi-hai
(College of Tourism,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Gansu province as an case, analyzing the value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this provinc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cheme of the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Gansu in order to offer some references to the Silk Road tourism deep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ivision development; Gan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