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实现第八次党代会描绘的发展蓝图的关键五年,也是学校创建国家“双一流”大学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应当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围绕学校“七高一体系”,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西北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高地。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1.主要成绩与经验
(1)学科与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十三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与文化传播学科群”获批校级特色学科;“文化产业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中心”获批省级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2016年获批民族学目录外二级学科文化与旅游产业硕士专业并招生;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成效明显,招生规模稳步提高;旅游管理(航空服务校企合作)专业作为甘肃省校企合作的示范型专业,2019年获批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文化建设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方面,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获批校级教学团队;《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现代礼仪》《旅游消费者行为》4门课程获批校级“金课”;《现代礼仪》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学校参与式研讨课立项课程10门,学校双语示范课立项课程2门,学校课程设计立项课程2门等。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西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比较优势突出。
(2)师资队伍数量结构进一步优化完善。“十三五”期间,学院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培养、引进人才,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师资结构,学院师资数量与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引进博士6人,考取博士6人,引进副教授1人,晋升教授2人,云亭教授1人,副教授5人,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讲师14人;学院兼职和客座教授16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1%;获得博士学位教师和在读博士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0%。学院现有甘肃省领军人才1名,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1名,甘肃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1名,国家旅游青年培养专家1名,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5名,学校“双星计划”支持的青年教师6名。目前学院已建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3)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学院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提升,学院本科生招生年均280余人,硕士招生年均80余人。学院本科生读研率维持在16%左右,平均每年2-3位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十三五”期间,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三创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其他各类竞赛、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累计获奖215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26项,校级145项,院级33项。“十三五”期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年均87%以上,硕士生就业率为95%以上。有众多毕业生已成为行业内的业务骨干。
(4)科学研究方向进一步聚焦。“十三五”期间,学院聚焦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研究、西北民族旅游研究和区域旅游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共计发表论文126篇,其中A类论文33篇;出版著作14部,其中A类著作10部;获得纵向项目34项,其中国家社科与自然基金合计6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横向项目45项;合计经费约700余万元;提交智库成果报告30余份,其中报送国家中办1份,省级领导批示3份;获各类奖励21项,其中甘肃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学院科学研究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明显提升。
(5)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学院组织和参与全省各类旅游企事业培训人次达5000多人;承担系列标志性社会服务项目,如《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建设甘肃省规划》《2018年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第三方评估》《2019年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第三方评估》《甘肃省A级景区提质增效级第三方评估》《甘肃省文化旅游效应放大研究》《甘肃旅游常用英语口语普及手册》等;“十三五”期间,学院多项智库成果被甘肃省政府、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领导批示;同时,学院教师多次接受甘肃省相关媒体的采访,为甘肃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献言献策等。
(6)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学院外出交流学生100余人次,其中交换生18人(本科生14人,研究生4人),国外学生来院交流学习9人;学院与奥地利约翰开普勒大学旅游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丝绸之路和民族旅游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二、定位与目标
以国家与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引领,以服务区域文化旅游发展为核心,将旅游学院打造成为西部地区一流、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及民航中高端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地和旅游科学研究与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争取在“十四五”末期在全国旅游院校中的排名由目前的25位提升到15位。
“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
学科建设 | 1 | 博士点或博士方向
| 个 | - | 1 |
2 | 省级一流学科 | 个 | - | 1 | |
队伍建设 | 3 | 专任教师 | 人 | 36 | 54 |
4 | 专任教师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 | % | 50 | 80 | |
5 | 甘肃省领军人才 | | 1 | 2 | |
人才培养 | 10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教学成果奖 | 项 | 0 | 1 |
11 | 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 项 | - | 2 | |
12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个 | 1 | 1 | |
13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门 | 0 | 1 | |
14 | 国家级学科竞赛项目获奖 | 项 | 11 | 15 | |
15 | 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 % | 87 | 95 | |
16 | 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 | % | 95 | 98 | |
17 | 本科生考研率 | % | 18 | 30 | |
18 | 学术型硕士生考博率 | % | 8 | 15 | |
科学研究与基地平台 | 19 | 国家级科研基地平台 | 个 | 0 | 1 |
20 | 部委级科研基地平台 | 个 | 2 | 3 | |
21 | 国家重大重点项目 | 项 | 0 | 1 | |
2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项 | 2 | 6 | |
23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项 | 4 | 6 | |
25 | 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 项 | 1 | 2 | |
社会服务 | 26 | 政产学研用合作单位 | 个 | 10 | 20 |
28 | 对外教育培训收入 | 万元 | 0 | 300 | |
30 | 省部级以上决策咨询报告采纳数 | 份 | 3 | 8 | |
国际合作 | 31 | 留学生 | 人 | 9 | 15 |
32 | 聘请外籍教师 | 人 | 0 | 1 | |
33 | 学生赴国(境)学习交流人数(超过90天) | 人次 | 40 | 50 | |
34 | 教师赴国(境)外研修3个月及以上比例 | % | 10% | 30% | |
35 |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个 | 0 | 1 |
三、主要任务
(一)行动目标
1.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对标对表”,着力破解学科、专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
2.加强学科团队内涵建设,构建旗帜性专家前沿引领、双师型教师中坚支撑和中青年团队合作共进的发展型教师队伍。
3.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科研与教研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发展理念,重点培育和支持教师在高级别教学、科研项目上有所突破。
4.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完善学院绩效分配制度为抓手,着力推进教师分类、分层管理,充分激发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主要任务
1.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党建领航,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十四五”期间,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建工作实效。
2.学科与专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力争旅游管理专业获得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教育质量认证;旅游管理专业获得博士点或博士招生方向;改造提升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旅游学概论》成为国家级或省级一流课程;《旅游经济学》《旅游消费者行为》成为省级一流课程;《现代礼仪》成为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基于产学研一体的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联合申报旅游信息化本科专业;创办或合办1个文化旅游类学术期刊;创办自主品牌的学术会议1个。
3.师资队伍结构和能力显著改善和提升。学院专任教师达到54人;博士率达到80%,其中引进博士18人,在职教师考取博士7人;着力培养40岁以下青年专家2-3名;引进学院本科生培养急需的双师型教师1-2人;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专家2-3名;支持每位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1次;鼓励支持3-5位教师挂职锻炼;支持教师每年参加培训、高水平学术会议或外出专业实践调研1次。
4.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接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全面修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本科生培养的内涵式发展;注重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发掘,提高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5%;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8%;本科生考研率达到30%以上;研究生考博率达到15%以上;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不少于10项,获省部级奖项不少于30项。学生年均参与有特色的旅游类活动不少于5场;每个班级学生实践教学年均至少1次;合作实习单位达到15家;创新学生实践实习模式,建设高质量实践实习基地10家。
5.科学研究与基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争取国家级基地平台1个,省部级基地平台3个;获得国家重大社科招标项目1项或子课题2项;国家社科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达到11项;省部级项目达到30项以上;进一步凝练3-4个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在国内外文化旅游类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出版专业教材5部以上;出版其他类专著、著作、丛书等10部左右。
6.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加强与省文旅厅、省文旅投集团等单位的对接,与甘肃省城乡投联合成立甘肃省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形成3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团队,每支团队成员不少于8名;智库成果不少于40项,其中领导批示、政府采纳等不少于10项;项目总经费不少于800万(包括横向与纵向);成立文化旅游培训中心,争取旅游管理国培项目和文化旅游行业培训项目,培训文化旅游行业从业人员5000人次以上。
7.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争取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外进行合作办学;留学生人数达到15人;柔性引进外籍教师1人;学生赴国(境)学习交流人数(超过90天)达到50人;教师赴国(境)外研修3个月及以上比例达到30%;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
8.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逐步建立和完善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每年扎实做好师德师风宣传教育,从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检查与整改机制等方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四、实施保障
(一)理念保障
“十四五”期间,凝聚全院师生力量,紧紧围绕学校的“七高一体系”,谋划学院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学院“十四五”发展的目标、任务,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多层次、多方面统一认识,为学院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使学院“十四五”规划落到实处。
(二)组织保障
进一步加强学院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优化完善系(所、中心)等内设机构的组织建设,扩大其在教学管理、教研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使其作用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加强其对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
(三)制度保障
进一步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考核、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全面制定、修订、完善学院发展与管理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与学院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科研管理、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学院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资金保障
多方筹措经费、盘活经费、用好经费,支撑学院各项发展任务的落实。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获得更多发展的经费支持;积极创造更多更好的有效平台,提高学院经费筹措的能力;进一步盘活相关经费,支持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政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专项、行业和企业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