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赤色丝路,西征长歌”实践团开展丝路红色文化暑期调研

发布者:旅游学院发布时间:2025-08-09动态浏览次数:10

2025年7月19日至27日,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赤色丝路,西征长歌”实践团前往甘肃张掖、永昌、武威古浪、瓜州、玉门、嘉峪关、高台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挖掘丝路沿线红色文化与历史资源,了解丝绸之路和中国工农红军千里征战的历程,汲取丝绸之路上的智慧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精神力量,实地探寻红色文化精神与丝路精神的融合路径,以青年之力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7月19日“赤色丝路,西征长歌”实践团出发图

7月20日至22日,“赤色丝路,西征长歌”实践团开启暑期实践,循着丝路文脉与红色足迹,在张掖、甘州、永昌三地展开深度调研。实践团首站走进张掖市博物馆,在通史陈列中触摸丝路文明脉搏。陶瓷器皿、历代书画等文物与详实史料,生动展现了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地位,成员们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叙事中,深化了对丝路文明厚重底蕴与智慧的理解。

实践团在张掖市博物馆进行调研

实践团在张掖市博物馆听导游讲解

随后,实践团相继探访甘州区西路军烈士纪念馆与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在《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甘州史》等展览中,通过图片、文献与实物,成员们重温了红西路军在极端艰难中鏖战河西的悲壮历程,深切感悟高金城烈士舍身营救战友的无畏精神,以及将士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

实践团抵达张掖市甘州区西路军烈士纪念馆

7月22日,实践团抵达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在此进行参观调研。此行旨在通过实地参观,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实践团成员循着“奉命西征”“永昌建政”“鏖战永昌”“血肉长城”“血铸丰碑”“永远怀念”六个主题单元,开启了对红西路军征战历史的深度探寻。

实践团在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听导游讲解

2025年7月24日至25日,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赤色丝路,西征长歌”实践团在蒲利利老师带领下,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由5名师生组成,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探寻丝路精神与红色文化价值为核心,通过多维度调研助力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实践团在校门口整装待发

实践团首站抵达古浪战役纪念馆,通过系统参观8个展陈部分、33个单元,全面学习西路军在古浪三战的悲壮历史。团队成员在烈士陵园敬献鲜花,瞻仰以步枪、长矛与刺刀造型设计的纪念碑,深刻感悟革命先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信仰。纪念馆内珍贵的历史影像与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1936年红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历程,为团队提供了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鲜活素材。

实践团于7月24日下午到达古浪北站

实践团在古浪战役纪念馆调研

次日,团队深入八步沙林场,调研“两山”实践基地与六老汉治沙纪念馆。通过五个主题单元(遗梦、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实物展陈,系统梳理了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三代治沙人38年接力奋斗的艰辛历程。团队成员实地考察草方格压沙、梭梭种植等治沙技术,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何从理论转化为古浪的生态脱贫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与中国民航大学实践团就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展开跨学科交流,碰撞出文旅融合与生态教育的新思路。

实践团在八步沙林场调研“两山”实践基地与六老汉治沙纪念馆

古浪县“红色基因”与“绿色奇迹”的双重特质,为实践团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团队通过问卷调研、文化宣讲、视频拍摄等方式,记录当地如何将红色资源与生态成果结合,打造“研学+生态”的特色旅游模式。黄花滩移民新村的案例表明,昔日的沙丘荒地通过党建引领与产业培育,已转型为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印证了“红绿融合”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实践团与中国民航大学实践团合影

2025年7月23日至27日,“赤色丝路,西征长歌”实践团赴河西走廊四地(瓜州、玉门、嘉峪关、高台),开展为期5天的红色文化与长城精神调研。团队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址、历史场馆及长城遗迹,深入挖掘西路军精神与长城文化的时代价值,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淬炼。

实践团成员抵达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

实践团首站抵达瓜州县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通过影像记录与实物调研,还原了1937年西路军“血战红柳园”等悲壮战役,深刻体悟革命先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在高台县红西路军纪念馆,团队成员瞻仰烈士纪念碑,通过战史陈列馆的场景复原与文物展陈,学习董振堂、杨克明等先烈“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精神内核。高温下坚持完成调研的实践团成员表示:“西路军精神不仅是历史丰碑,更是青年砥砺初心的鲜活教材。”

实践团成员听取讲解并拍摄宣传视频

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团队系统考察了这座“烽火台”式建筑内陈列的戍边文物与历史复原场景,从汉代烽燧到明代边墙,梳理出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坚韧、守望家园”的象征意义。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则通过戈壁建城史,展现了“铁山精神”与长城文化的交融——从“风吹石头跑”的荒滩到“戈壁明珠”的蜕变,印证了中华儿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基因。

实践团成员抵达铁人王喜进故居

玉门铁人王进喜故居的调研让团队深入理解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创业豪情。38℃高温下辗转300公里的实践经历,恰是对铁人精神的生动践行。高台县博物馆的丝路文物则揭示了古商道“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文明特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

实践团成员不畏酷暑拍摄宣传视频

实践团进行问卷调查

实践团通过走访甘州区西路军烈士纪念馆、红西路军永昌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在追寻西路军浴血奋战的英雄足迹中深刻体悟革命精神,同时结合古浪县“红色基因”与八步沙“绿色奇迹”的融合发展实践,探索出一条“红绿交融”的文旅新路径。这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让青年学子既在革命史诗中筑牢信仰根基,又在生态治理典范中汲取奋进力量,更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力量与产业动能。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嘱托,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以专业赋能讲好新时代的丝路故事,让西路军精神与“两山”理念在青春实践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图文/蒲利利 唐米婕  审核/赵兴虎)